查看原文
其他

警惕!后果很严重!

河科大校媒中心 河南科技大学 2023-03-05



造谣传谣,后果很严重!






在信息传播快速化的今天,手机已经成为公众掌握疫情态势的有效途径,每一条信息都会聚焦亿万公众担忧的目光。但有一些网民却在网络上发布、转发不实信息,甚至制造、传播谣言,造成不良社会影响。


形形色色的谣言不仅会挤占正规渠道、权威信息的传播通道,浪费宝贵的公共资源,而且还会扭曲公众认知和判断,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,严重干扰抗击疫情工作大局。因此,制造、传播谣言这种行为必须依法查处,严惩不贷。



制造、传播谣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?

对于编造、传播“新型冠状病毒”的虚假信息、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,可能涉嫌违反刑法第291条的规定,构成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,最高可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。不构成犯罪的,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的规定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。


法律依据

1、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五条规定: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:(一)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;(二)投放虚假的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;(三)扬言实施放火、爆炸、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。”


2、《刑法》第二百九十ー条之一规定,编造虚假的险情、疫情、灾情、警情,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,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。希望大家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,要从官方途径了解真实信息,客观地认识疫情、科学地预防疫情、有效地防控疫情,切勿相信和转发不实信息,更不要编造和发布不实信息。努力做到不造谣,不信谣,不传谣,就是我们普通人能做的最大贡献。



造谣传谣,终将难逃法律制裁!






如何才能对疫情谣言产生“免疫力”?

对于民众而言,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,拥有清醒的认识,准确有效甄别谣言十分重要。要消除公众因获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谣言,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





END


每日一鼎


快来关注我们呀!


往期推荐




现已上线!你发现了吗?

大片上线!又美又飒!

战必胜!



党委宣传部校园媒体中心出品



责任编辑|郭迎新

图文来源 | 新华网、法治灵丘

编辑排版| 吴楠

审核 | 吴楠、唐阳

官方交流QQ群|901113212

投稿邮箱|haust_nmc@163.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